制笙大師趙宏亮:一生做笙 一生為笙
發布時間:
2021-09-21
因為愛 所以癡迷 “選擇”是一個定期會出現的問題,多次的選擇讓我們相信,人生就是在不斷選擇中前行的,對生活如此,對事業也是如此。只是多年后,暮然回首,卻發現,原來,初心就是在這一次次的選擇中,漸漸離我們遠去。
“趙家笙”在制笙界是一塊金字招牌。趙宏亮作為趙家笙的第三代傳人,在承載榮譽的同時,也肩負著責任,因而,笙是趙宏亮的生活的重心,“一生做笙 一生為笙”是趙宏亮對笙癡迷的真實寫照。
因為愛 所以癡迷
“選擇”是一個定期會出現的問題,多次的選擇讓我們相信,人生就是在不斷選擇中前行的,對生活如此,對事業也是如此。只是多年后,暮然回首,卻發現,原來,初心就是在這一次次的選擇中,漸漸離我們遠去。
![]() |
16歲的趙宏亮也做出了第一次選擇,就是這次選擇讓他走上了制笙之路。那時的趙宏亮或許自己也沒想到,制笙是他事業上的第一次選擇,也是唯一的一次選擇,為了這個選擇,他廢寢忘食,用汗水為選擇鋪路。
1992年,年輕的趙宏亮在制笙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當時他在設計笙斗的一個配件,多次試驗,都不滿意,或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睡夢中的趙宏亮找到了設計靈感,追尋著夢中的靈感,他成功的設計出了新配件。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雖然這是老生常談的心靈雞湯,但卻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當然,成功與年齡間是無法用等號進行連接的。也許,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好的制笙大師都是白發蒼蒼的老者,但事實卻是,23歲的趙宏亮所做的笙就得到了客戶的認可。
23歲那年,趙宏亮接待了一位臺灣的客戶,那位客戶見到趙宏亮有些驚訝,當時的趙宏亮有些不解,臺灣客戶說出了原因:沒想到這么年輕的你居然能制作出那么好的笙。兩個人因笙結緣,并一同去上海參觀笛子制作。
趙宏亮愛笙,在制笙的過程中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他從未選擇放棄,也從未想過其他的選擇,正是這份執著讓他在制笙領域脫穎而出,成為制笙界數一數二的制作名家。
挖掘笙文化 創新再發展
文化與樂器從來都是一體的。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自然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是在宋代時,笙逐漸沒落,它的文化也隨之沒落。
與中國的笙文化不同,由盛唐時期傳入日本的笙文化,卻在日本保留了下來,在日本,嫁女會陪送兩只笙,寓意多子多福。現在日本的正倉院,還保存著兩只笙,這兩只笙是唐時制作的吳竹笙和竽。
趙宏亮不僅制笙,對笙文化更是熱愛,對于笙文化在中國的流失,一直耿耿于懷。他想要將中國古代文化關于笙的部分挖掘出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笙的文化氣息。
在趙宏亮的辦公室擺放著一只葫蘆為笙斗的笙,這是趙宏亮挖掘古文化的一部分,古人制笙以自然為主,甚至連簧片都為竹制,趙宏亮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來追尋古人的制笙之路。
趙宏亮制笙多年,深知現代工藝對制笙的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因而,在那只古色古香的笙旁邊,放著一只36音,外形大氣的笙,這就是趙宏亮用現代工藝和思維所做的笙。如果在交響樂團中使用,更加氣勢磅礴。
趙宏亮在制笙前,對制笙會有一個整體的美的想象,在趙宏亮看來,笙不僅是一件樂器,也是一件藝術品,不同的笙苗要放在不同的位置,這樣的判斷不僅影響笙的音質,也影響笙的外形。趙宏亮始終相信,好的笙不但有好的品質,還要有優美的外形,兩者兼具,才是笙魅力的完美展現。
對于笙的發展和未來,趙宏亮有兩方面的規劃,一方面堅持笙的品質和創新,他相信,無論市場怎樣變化,品質和創新到何時都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準備建一個笙的文化園,涿州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劉備,張飛,酈道元等都出自涿州,趙宏亮想依托涿州在文化方面的優勢,挖掘笙文化,建立集制作、學術交流、小型演出、教學、陳列和博物為一體的綜合笙文化園。這就是趙宏亮對笙的堅持與愛。
人物鏈接:
趙宏亮先生是我國著名笙制作大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與制作專業委員會理事、吹奏樂器改良領導小組組長、"趙家笙"第三代傳承人。三十六簧新型系列中低音笙由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和倍低音笙組成,具有做工精細、外形精美壯觀、聲音渾厚統一、操作簡便省力等特點,給演奏者帶來極大的方便。這一套低音樂器的研制為我國民樂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里程碑式的重要貢獻。
對笙愛好者的建議:
希望初學者選擇品質好的笙。不同品質的笙音色不同,將會影響愛好者對笙音準的判斷。
如何選擇品質好的笙:
1.音色是否悅耳?
2.音是否準確?
3.簧片是否穩定?
4.外形是否流暢?
5.做工是否精致?
如果答案是“YES”那么,你選的就是一個品質極好的笙。
關鍵詞:
宏亮,文化,品質,制作,樂器,趙宏亮,涿州趙家笙,趙家笙,趙家笙樂器
上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